
济南时报·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摄
9月14日,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、第二届中华传统手工艺大会在山东济南启幕。随着周末的到来,会场也迎来观展岑岭。
“大!美!”这应该是许多参观者进入会场后,最快速、最直观的感受。一眼望去,洋洋大观,色彩壮丽,器物多姿。慢下脚步细细观看时,又会发现如许的磅礴气势里其实满是可以亲近的细节,那样的美并非只能远观,用以浏览,而是随着一个个实用的物件潜入生活,渐渐成为日常。
比如,进入“创见美好”生活中的艺术与文化融合展区,大片喜庆的传统红色扑面而来。在这个展区,年画不再只是艺术品,而是以艺术的名义回归它最原始的生活功用。现在,当人们选择一幅年画用以装饰空间,是由于它承载着现实的寓意,而非出于对“传统”的刻奇,而这种选择动机的转变某种意义上也是年画的转变。
在这个展区,参观者可以看到,年画有了更为雄厚的色彩,也有了更加贴合当下生活的内容,这次展出的作品里,有热闹喜庆的节日景象,有山东16市的文化集合,也有平凡日子里的一趟公园之行,还有某个清晨送娃上学的瞬间定格……值得细致的是,这些年画早已经超出了一幅祥瑞画的概念,它出如今卫衣和球鞋上,是备为追捧的“国潮”;它出如今包装和抱枕上,是深受迎接的“新中式”;它还出如今笔记本上、挂件上,甚至走入动画里,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内涵支撑的IP,充满了开发的无穷可能。
更紧张的是,年画就在如许的可能性中将它的美一次次落地为生活的日常,以细无声的体例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接受,趟过时间与时间的缝隙装饰当下、用于当下。
不只是年画,许多参观者应该都细致到,传统手工艺正在积极拓展它在当下生活里的应用场景。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北辛鼎,原本是一种原始炊器,但经过改良后成为当下生活可以使用的茶具;承于宋代的传统漆艺不再像曩昔那样用来修补家具,而是成为电吉他、贝斯上的新装饰,追随这些乐器出口海外;赵孟頫那幅闻名的《鹊华秋色图》,在技术的帮助下消除了古与今的界限,让参观者进入画中,回到1259年的济南,如乘小舟一样平常穿梭于鹊华之间。在带来新奇体验的同时,这幅可以置身其中的《鹊华秋色图》也展示了技术对创意实现的支撑,让参观者信赖,传统文化之于当下,甚至是将来,有着壮大的适应能力以及创造能力。
在这个生活应用场景的拓展过程中,年轻人更懂年轻人,让传统手工艺以一种更加轻盈和实用的姿态出如今当下。他们学习传统手工艺,并且为之添注新的理解,他们知道年轻人想用什么、想玩什么,知道年轻人有什么样的审美要求,又有什么样的实用要求。匠杺社的年轻人把木头做成Z世代的“潮玩”和手办,他们赋予木工这门传统手工艺“自由、不装、不内卷”的新内涵,但在文化的切换之间又不失社会责任感,他们为济南打造木头城市景观,让年轻人把超然楼、观澜亭、泉标等地标建筑“搬”回家里;巧林新鲁班的团队则志在打造“中国积木”,探索榫卯领域的新可能,他们将这一传统木工技艺用于积木研发,不同的口格通过拼接可以转变出无限造型,使得“木”之“积木”在当下得到了最为精准的表达。
故意思的是,年轻人宣扬的个性也在本届展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年轻的手艺人自大于手中的技术,并乐于“炫技”。在“山东手造”展区,来自淄博的领尚琉璃坊展示了一桌琉璃鲁菜,形象真切,参观者无不为之惊叹。对于这桌只能看不能吃的琉璃宴,展区年轻的工作人员笑着坦言,就是来“炫技”的。巧林新鲁班也现场展示了一座壮观的“东方冠”,同样年轻的工作人员说,这是“炫技”之作,让参观者见识一下榫卯的精妙。
也许没有人会指斥他们的“自负”,而是共情于他们的“自大”,盼望他们不要收敛,而是“能炫就多炫一点”。在这个时候,手艺人和参观者早已达成精神的默契:你负责创意和制造,我负责浏览和使用,共同将带着民族实践经验和精神印记的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。
(济南时报·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江丹)